“溶氧决定产量”,大闸蟹养殖赚钱与否,除了看市场行情,关键还得看产量,尤其在湖北洪湖周边一带,大闸蟹产量普遍偏低,增氧增产对提高湖面效益显得尤为关键。洪湖周边地区湖面养殖,增氧能力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无增氧设施。养殖过程中清塘简单或无,池底老化严重,小龙虾、大闸蟹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水草易过早上浮、沉底、腐烂,高温期蓝藻频发、易缺氧泛塘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大闸蟹养殖的最终产量(规格),进而影响养殖效益,部分湖面甚至产量逐年下降。
如何减少问题的发生、如何提高产量进而提高效益,是目前洪湖周边地区大闸蟹养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下面我们就本地区的养殖模式来分析增氧增产对大闸蟹养殖的重要性及相应的增氧增效益方式。
、 大闸蟹湖面加大增氧的重要性
环境的恶化往往是从缺氧开始的,相对稳定的水质和保持较高的溶氧是大闸蟹养殖成功的核心。
1、增氧解决底质“四化”问题。湖面底质的“四化”(有机化、还原化、酸化、毒性化)归根结底还是底部缺氧的问题,充足的溶氧能大大改善池底环境。
2、充足的溶氧有利于保护水草。当平均溶氧相对较高时,水质清爽,利于需氧菌群繁殖,水草不易挂脏,同时机械增氧可以增强水草下部和根部水体的流通性,缓解烂根、烂草等现象。实践中我们常常还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增氧机附近的伊乐藻往往会有很多的白根,而远离增氧机区域的水草则很少有白根,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呈发黑腐烂状,这说明流动的水体带来的较为充足的溶氧,够够促进水草生根。
3、溶氧充足能够促进大闸蟹、小龙虾生长 对大闸蟹、小龙虾来讲,正常蜕壳即意味着生长。它们在蜕壳过程中不仅需要足够的能量,更需要充足的溶氧。充足的氧气不仅能够保障大闸蟹顺利蜕壳,还能缩短蜕壳后硬壳的时间,快速恢复体质,利于成活。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像在空气中那么稳定,因此,溶氧量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子,就大闸蟹养殖而言,它关系到大闸蟹吃料、消化、吸收、生长等方方面面,通过加大增氧可以有效地降低饵料系数,进而降低养殖成本与风险,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