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野杂鱼很多养河蟹的老板都比较头疼!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今天来支支招!
今年早春温度低温差大,河蟹蜕壳比往年来的稍晚一些,4月15日温度开始升高,很多塘口中的养殖动物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小野杂鱼、在泥里的泥鳅,洞里的龙虾。直接导致水体泥浑、黄浑。
很多水草开始挂脏,长势活力差;河蟹吃食少,翻倍率底,黑鳃黄鳃等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杂鱼的危害和怎样去处理。
一、 蟹塘有杂鱼的原因剖析
1、 清塘不彻底;很多塘口卖蟹迟,晒塘时间短,没有进行翻糖,冬季泥鳅在底泥中,清塘药物选择参差不齐,药效达不到预期效果。龙虾洞在蟹埂处,药塘时水位要上到8月份时的最高水位。
2、 进水口未用网目过滤;春季放苗前进水时,进水口未用网目过滤,鱼卵直接进入蟹塘。
3、 鳜鱼(桂花鱼)放苗后,很多塘口放一些大鲫鱼产卵,作为鳜鱼的饵料鱼,如果鳜鱼的成活率不好的情况下,塘口的野杂鱼多起来后又会把水搅浑。
4.其他情况;水草上携带一部分鱼卵,尤其水花生。龙虾、青虾较多也会把水体搅浑。
二、蟹塘杂鱼的危害剖析
1.水体出现黄浑、泥浑情况;这是杂鱼出现的最直观的现象,水体稳定性差,氨氮、亚硝酸盐高,河蟹摄食差,体质差,蜕壳晚,翻倍率低,严重情况会引起少量死亡。
2.水草挂脏,长势活力差,草抓在水上扎手;水草是河蟹栖息生长的重要场所,对河蟹的翻倍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菌藻失衡:
水体稳定性差,前期水体培藻难培,有机碎屑耗氧物多,水体保肥性、保温性差。后期河蟹养殖溶氧较低,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和蜕壳。底部细菌多,河蟹发病率较高。
4.杂鱼与河蟹抢食严重;
河蟹在池塘底层,杂鱼在水体中层,饲料未到底部就被杂鱼吃掉了,间接增加养殖成本,河蟹规格较小。
5.龙虾和泥鳅携带细菌病毒,发病率不能可控。